这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出门可以不带钱包,但却离不开智能手机。一部小小的智能手机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这个时代。在民航,“民航强国,科技先行”早已成为每一个中国民航人的使命。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采用科技手段或智能方式,以旅客、货主的需求为导向,全心全意为旅客、货主提供安全、高效、顺畅的服务成为机场努力的方向。
如今,长水机场依托大数据平台,从打造“长水常准”系统开始,不断提高现场运行保障能力,提高运行保障效率,全力打造智慧机场,让旅客真正感受到了方便快捷的乘机体验。
微值机 带来舒心乘机体验
前不久,记者从昆明搭乘航班去成都。在去机场的路上,记者点开微信,选择长水机场微信值机,选好位置,整个过程耗时不到2分钟。记者不禁感慨,如今与飞行相关的各类APP层出不穷,手机内存有限,不可能全部下载,能利用机场的微信平台值机,确实方便了许多。
智能机器人吸引着过往的乘机旅客 倪嘉云 摄
对此,长水机场工作人员表示深有同感。他介绍道,早在2014年,长水机场就开通了手机值机业务,属于国内开通此项业务较早的机场之一。近年来,长水机场还开发了名为“昆明长水机场”的手机APP,实现了查询、值机、引导从线下到线上的全面覆盖。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手机APP的使用量增长速度缓慢。
自今年初起,长水机场结合民航局相关要求,利用“航信通”系统对值机和安检整个旅客流程进行了优化,将“云南机场集团”和“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两个业内影响力较大的官方微信平台强强联合,同步推出“微信值机”业务,使手机值机的应用更加便捷,机场的服务更加电子信息化、简易化、人性化,旅客仅需在手机上获取二维码,便可进入安检,有效提高了旅客登机手续办理时间,覆盖面积更加广阔。
同时,长水机场联合部分航空公司试点“线上值机,线下托运”模式,将登机牌业务全部自助化,使现有值机柜台的使用更加高效合理。
刷脸卡 带来快捷乘机体验
在安检方面,通过升级全新的安检信息管理系统,长水机场将原有的仅部分通道支持手机值机,升级为所有通道支持手机值机,打通了手机值机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在长水机场安检待检区前看到,安检闸机一字排开。旅客只需将登机牌或者手机值机二维码放在闸机识别区内,机器自动识别旅客信息,自动开启闸机。在每个安检通道口,旅客递交身份证给安检员后,人脸识别系统会自动识别旅客信息。
旅客通过安检闸机系统 倪嘉云 摄
陪同采访的工作人员介绍:“闸机设备的投入和使用,为待检区无票证人员的查堵和现场管控提供便利。而新的安检信息管理系统则集成了航信通系统、安检验证”人证合一“系统、登机口人像辅助安检系统等功能。面部识别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现有安全检验个人身份的准确性和专业性,更能够大幅提高安检和登机效率,减轻工作人员压力。”
不久的将来,长水机场计划将面部识别技术进一步运用到登机口,实现辅助“刷脸登机”,提高旅客登机效率。不仅如此,通过面部识别技术,还将确认旅客身份以及登机信息,有效解决旅客通过安检后丢失登机牌、互换登机牌等特殊情况所造成的对旅客的困扰以及对机场的影响,并进一步加强登机人员身份确认,从而提高航班的安全性。
易畅转 带来便利乘机体验
去年9月12日,长水机场在机场航站楼新闻中心召开了主题为“易中转 乐出行”的产品发布会,把“中转服务提升项目”命名为“易(e)中转”。这标志着全新的昆明机场中转服务品牌正式亮相。
发布会上,长水机场联合中国航信、百事特向各航空公司客户、新闻媒体等各界人士就长水机场最新研发的智慧化中转信息系统“TCS”、特色保障项目、多样化的服务、“互联网+”营销模式等进行了推广和介绍,获得各界关注和认可,迈出了长水机场中转品牌推广的第一步。
此后,围绕“易中转”品牌,长水机场以提高中转效率、提升中转体验、开创中转品牌为核心理念,同时加强“保障及操作、进程监控、旅客端、数据分析”四大模块的精细化衔接,推出“主动服务、目标精准、决策有据、考核可查”的中转产品。长水机场的中转服务实现“跨(销售)平台跨(航空)公司、保障信息透明联通”,使旅客在长水机场中转更加便利快捷。为中转旅客提供服务人员全程陪同、行李后台转运、“四免四惠”“易畅转”常旅客服务计划等增值服务。
数据显示,2017年,长水机场中转旅客超过360万人次,日均中转旅客超过1万人次,中转旅客占比达到8.23%,实现22.64%的高速增长。从长水机场的航线结构来看,国内中转以84.2%的比例占主导地位,国内转省内更是占到了国内中转旅客的90.8%。
下一步,长水机场将会加强各类先进科技的应用,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利用新媒体、“互联网+”模式,线上线下结合,开创营销新模式,不断拓展业务,丰富产品,为旅客服务提供有效支撑,与更多的机场、航空公司、OTA(在线旅行社)合作,使服务产品更完善、更具规模化。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