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无限好,在沿江高铁合武段湖北段黄花涝府河特大桥的254号墩工点,数十名工人沐浴着春日暖阳,进行着项目首个钢混连续梁0号块浇筑作业,为下一步挂篮施工筑牢坚实基础。
沿江高铁合武段湖北段站前4标项目跨越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府河、马家湖、龙王沟等多个湖泊河流,其中黄花涝府河特大桥有1.2公里穿越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涉水桥墩多。黄花涝府河特大桥由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自2023年底开工建设以来,项目团队以生态优先为标尺,通过技术创新与精细化管理,实现了高铁施工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
建最少的桥墩最大化保护湿地
春日的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碧水环绕,莺飞草长,40余种珍稀鸟类在此栖息。
当黄花涝府河特大桥1.2公里线路跨湖而过,如何减少工程对湿地的影响成为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首要课题。按照常规预制梁方案会在湿地内设置28个涉水桥墩,项目团队大胆创新,将桥墩跨度从32米增至48.6米,并采用下承式移动模架施工,硬是把涉水桥墩数量“砍”至16个。“建最少的桥墩,可以最大化保护湿地。”中铁大桥局集团沿江高铁合武段湖北段站前4标项目部工程部副部长王文勇的话,道出了绿色施工的核心逻辑——用技术创新做减法,为生态保护做加法。
跨湖施工期间,项目部在施工区域周边筑起了双重生态屏障:外围是隔污带构成的全封闭管理区,防止油污外溢;内侧以双排钢板桩围堰搭配防渗土工布,形成密不透风的隔离墙,将泥浆污染风险归零。20台钢制泥浆箱如同“生态胃袋”,实时收集施工泥浆,并抽排至罐车循环再用,废弃钻渣、泥浆经压滤处理后成为施工便道和平台的填料。就连施工栈桥也暗藏生态密码:装配式桥面板搭配踢脚挡板,既能降低车辆噪声,又能遏制扬尘,让栖息湖畔的鸟儿免受惊扰。这套“组合拳”下来,湿地的水流通道、植被群落与动物迁徙路线被完整保留。
环保理念贯穿施工全过程
在项目部,环保不是口号,而是融入每个细节的日常。项目部安全环保部部长赵俊介绍,所有施工人员上岗前必须通过环保考试,施工现场的环保宣传牌比比皆是,形成全员参与的绿色施工氛围,环保理念已渗透进每个建设者的心里。
为践行环保理念,项目部设立了三级环水保管理模式,由领导小组统筹全局,环水保工程师精准施策,各分部、工区环水保专员在一线实时监督。通过编制14项制度,项目部划定环保红线,确保环水保管理工作依法合规。
项目部对临时用地的管理堪称“生态修复预演”,定点存放剥离后的地皮,再覆盖防尘网,施工结束后原土回填、播撒草种,让临时场地的施工“来时无痕、去时返青”。
走进项目部的拌和站和智慧梁场,仿佛踏入一座环保科技馆。高压旋喷雾桩织就无形防尘网,脉冲反吹袋式除尘器如巨型吸尘器吞纳粉尘,料仓智能喷淋系统随扬尘情况自动启停。五级沉淀池如同净水流水线,废水经五道工序净化后循环使用,实现零排放。尤其是智慧梁场的自动喷淋装置,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园丁,定时为混凝土梁体洒水养护,循环水沟与沉淀池组成闭环系统,让每滴水都发挥最大价值。
智慧建造赋能绿色工程
在智能建造监控中心,12块拼接屏组成的“智慧大脑”正实时推演工程进程。通过BIM与GIS技术,29.7公里的桥梁被转化为毫米级精度的三维数字孪生体,每根桩基、每个承台都在虚拟空间中精准定位。无人机倾斜摄影采集的影像数据与地质勘察、施工进度实时融合,生成动态施工方案,有效压缩了施工工期,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周期。“我们在数字世界里先‘建’了一遍桥,把对自然的影响降到最低。”王文勇指着电子沙盘说。
面对大体积混凝土温控这一行业难题,45组埋入式温度传感器组成的监测网络每5分钟扫描一次混凝土内部,智能算法自动调节冷却水流量,像给建筑“退烧”,从源头上减少裂缝产生的建筑垃圾。
更令人称道的是在杜公湖核心施工区,浮筒式水质监测系统化身“电子哨兵”,实时追踪pH值、浊度等指标,确保湖水始终清澈如初。
工地上,传统设备正被绿色施工科技取代,旋挖钻机以低噪声、少污染的优势成为桩基施工主力;环境监控系统如“生态天眼”,24小时监测扬尘与噪声;智能喷淋和移动雾炮机联动,根据空气湿度自动启停,上演智能人工降雨。这些科技的运用,通过数据驱动、精准管控,实现了工程进度与生态保护的同频共振。
截至4月22日,该项目桩基施工已完成67%、承台施工完成45%、墩身施工完成37%,项目整体建设进度已接近30%。站在杜公湖岸边远眺,黄花涝府河特大桥的墩身与粼粼波光相映成趣。建设者用技术创新保护湿地生态,用环保理念编织绿色网络,以科技赋能守护绿色施工之路,奏响了一曲高铁施工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乐章。
(新媒体责编:caizhuo)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