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留学生微微踏上义乌铁路口岸的土地,开启探寻中欧班列开行历程的旅程。在“世界超市”义乌,她聆听到的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的故事,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中欧班列,这支贯通亚欧大陆的钢铁驼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实践者。自2011年首趟中欧班列从重庆出发以来,它便肩负着连接中国与欧洲的使命,一路驰骋。从最初的寥寥数列,到如今累计开行超过10万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7个城市,中欧班列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与欧洲贸易往来的日益紧密。以“义新欧”中欧班列为例,2014年首趟班列从义乌出发,历经21天抵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从此开启了千年丝绸之路的新篇章。此后,“义新欧”班列的开行数量逐年攀升,2014年至2022年,从1列增长到1569列,截至2023年2月,累计往返运行突破5300列,发运量位居全国前列。这一个个数据,不仅是中欧班列发展的里程碑,更是中国与欧洲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有力见证。
中欧班列的“重去重回”,是其实现双向奔赴的关键所在。过去,中欧班列存在“重车去,空车回”的现象,这不仅浪费了运输资源,也影响了贸易的均衡性。如今,随着运营模式的不断优化,中欧班列已经实现了“重车去,重车回”的良性循环。以中欧班列(郑州)为例,新年以来,这里平均每天的中欧班列到、发数量都在10列以上,满载出发、满载回程成为常态。这种双向的物流流动,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更促进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平衡。从义乌出发的中欧班列,将中国的日用品、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商品运往欧洲,同时也将欧洲的红酒、火腿、母婴产品等优质商品带回中国,让中国的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来自欧洲的特色商品,也让欧洲的消费者能够体验到中国制造的魅力。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中欧班列的意义更加深远。它不仅是连接中国与欧洲的物流通道,更是承载着文明互鉴深厚情谊的友谊之桥。一趟趟满载货物的列车跨越山海,让不同国家的产品在钢轨上双向流动,促进了中欧之间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中欧班列作为中欧合作的重要载体,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能。(袁春柳)
(新媒体责编:zhangyang1125)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