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迎来国庆长假。巧合的是,今年的中秋节也赶在了这一天。
因为中秋天,七天长假变成了八天。想必不少人已按捺不住,购物、聚餐、旅行也都早早的安排了起来。今年的十一黄金周应该会比往年更热闹。而在这个“金九银十”的销量旺季,汽车行业势必也会迎来一个新的增长契机,尤其是今年的黄金周还有北京车展的助力,确实能给车市带来一缕希望的曙光。
法媒: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成功举办 是2020年全球唯一A级车展
北京车展传递回暖信号
疫情在年初爆发之时确实给车市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但是,当我们控制住了疫情的走势,开始恢复正常生活之后,车市也不出意外的迎来了销量复苏。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显示,8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1.9万辆和218.6万辆,产量环比下降3.7%,销量环比增长3.5%,同比分别增长6.3%和11.6%,产销量已连续5个月呈现增长,其中销量已连续4个月增速保持在10%以上。
其中,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0.9万辆,环比增长11.7%,同比增长25.8%,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其中,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环比和同比均呈增长。此外,燃料电池汽车本月销量呈迅猛增长,表现也明显好于上月。
在这种形势之下,车市迎来了今年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北京车展。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当下,作为2020年全球最大规模的汽车展会,今年的北京车展注定是特别的。它以独特的方式告诉世界:中国疫情控制住了,中国经济止跌回稳了,中国车市又开张了。
2020北京车展长城汽车展台
国内各大车企,比如东风、吉利、长城、长安、上汽,都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这在以往的车展很是少见。海外车企新推的产品,也都集中在新能源上。比如广受中高端市场青睐的德系三强奔驰、宝马、奥迪,都在其展区显要位置展出了自己的电动汽车。
此次车展展出车辆785台,其中160台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展出的比例,高于其在市场上的占比。
新车扎堆亮相表明了行业内的积极情绪。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月报显示,9月国内车市信心大幅提升,国内汽车交易量或达135万辆,预计销量将同比增长8.5%左右。
金九成色略逊银十
除持续加码新能源市场外,在上半年整体车市销量普降的背景下,如何提振市场表现同样成为车企聚焦的重点。
显然车展还未结束,十一长假就已经开始了。由于国际疫情依旧严峻,不少人将出游目标转到了国内自驾游上,所以也会有不少的准车主出现。
《关于一次性增发新能源小客车指标配置办法的通告》
在北京,这一现象可能会更加明显,因为在7月31日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公室发布了《关于一次性增发新能源小客车指标配置办法的通告》,通告中指出将一次性增发2万个新能源小客车指标。
而在9月11日,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公室公布了2万个增发新能源指标入围家庭排序结果,这些指标将从10月1日起发放到个人手中。此外,包括重庆、广东、湖北、江西、四川等地近期也都围绕提振消费、促进市场繁荣出台政策,重点聚焦汽车促消费、扩大数字消费等方面展开。
想必这部分消费者早就盼着黄金周的到来,去全面了解一下所要购买的车型。再加上车展上豪车、模特、互动体验等,这个十一确实对车市有着不少的积极作用。
同时在政策方面,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陆续发布了延缓补贴退坡、促消费等多项措施,但对冲疫情效果不明显,中汽中心建议进一步加大力度。
日产汽车携手中汽中心发布2020年《新能源汽车蓝皮书》
一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免征新能源汽车补贴增值税。免征补贴金额增值税意味着直接增加企业利润,可及时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企业纾困。
二是加强使用阶段支持政策,提高使用便利性。给予车主充电费用优惠,尽快完善和落实充换电基础设施财税支持政策。同时,研究出台“新能源汽车综合商业保险示范条款”,有针对性地加强新能源汽车风险保障。
三是加快出台消费金融支持政策,优化产业发展金融环境。此外,还要继续拉动私人消费,释放超大城市消费潜力。超大城市人口基数大、人均收入高,汽车需求旺盛,拉动消费需求显著。建议北京进一步增加纯电动汽车配置指标数量,拉动私人消费市场。
汽车消费需求的释放,加上促进汽车消费利好政策的推动,使汽车市场迎来了新一轮消费热情。从这个角度来看,金九可能只是开胃菜,银十甚至是年末将是车市彻底爆发的关键期。
百姓评车
北京车展很有可能是今年车市销量走高的分水岭。很显然,经历上半年的困境之后,中国汽车市场将以另一种潮势,另一种态度展示在全球车企的面前。可以确信,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他们的救世主,这里将为全球车企创造销量的新高度。
接下来,正在回暖的中国车市,为全球汽车行业再次树立风向标,所有车企也将在这个特殊年份重新找到支点,再次燃起希望。
(新媒体责编:news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