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豪车降价潮逐级传导 自主品牌或仅有一年调整期
5月22日,财政部宣布自2018年7月1日起,将整车进口税率从25%降至15%,将汽车零部件进口税率至降6%,这是自1985年以来,我国第十次下调汽车类进口关税税率。
《证券日报》记者回顾历次汽车关税调节,可以用“循序渐进”来形容。开放之初,汽车关税结合合资车企股比不超过50%的政策组合拳,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初期确实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汽车之家行业评论员认为,现如今不管是从自主品牌43.88%的市场占有率,还是从整车和零部件产业链条的完善程度来看,在经过多年发展后,我国汽车产业已经初步具备了抵御外资冲击的基础。随着第十次下调汽车进口关税日近,可谓又是一次“循序渐进“的引入外部刺激,进而倒逼自主品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让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
你方唱罢我登场
各大豪华车企掀降价潮
5月22日,降税政策一经发布,作为进口电动车的代表,特斯拉率先摇起让利大旗。特斯拉表示,目前国内在售的ModelS和ModelX售价都会下调,降幅在4.8万元-9.0万元之间。紧接着,奥迪、宝马、奔驰以及沃尔沃等车企不甘人后,也陆续发布官方通告宣布不同程度下调进口车价。
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奔驰在华以22.7万辆的成绩一马当先,奥迪与宝马销量分别为20.67万辆和20.3万辆,此番进口车关税下调为三巨头未来在华销量排位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记者注意到,对于降税政策奥迪不仅在响应速度上可圈可点,执行力度上也诚意颇足。此次关税下降惠及到的奥迪进口轿车包括A1、S3、RS3、A4allroad、A5、S5、A6allroad、RS6、A7、S7、RS7、A8L,以及进口的SUV奥迪Q7,包括两款跑车包括奥迪TT和R8,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价。
其中,奥迪幅度最大的当属当家超跑奥迪R8V10CoupePerformance,由251.98万元下调至235.48万,降价幅度高达16.5万。幅度最小的是奥迪A130TFSI风尚版,由原先的20.35万下调至18.98万,降低了1.37万。
事实上,由于奥迪国产化启动的比较早且程度较深,进口车所占比例相对较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此轮降价宝马和奔放方面会有所示弱。
据了解,宝马旗下包括MINI的众多车型均做出了降价调整。其中包括新款MINI的三门版、五门版、敞篷版,进口的宝马1系、2系、2系多功能旅行车、3系GT、4系、5系标轴版、6系、6系GT、7系、SUV有X4、X5、X6,i系列的i3和i8,还有M系列的等众多车型。
宝马降幅最高的车型为M760LiXDrive,由原先的265万元下调至248.8万元,降低了16.2万元。而降幅最低的则是宝马1系118i领先型,由25.38下调至23.78万元,降低了1.6万元。
此外,奔驰旗下包括SMART、迈巴赫系列也开启了降价模式。具体车型为奔驰A级、B级、CLA、C级轿跑车/旅行车、E级轿跑车、CLS、S级,SUV包括GLC的进口版本、GLE以及奔驰G级,还有AMG系列的众多性能车。其中降幅最大的车型为奔驰AMGG65,由原先的378.88万调整至353.28万,降低了25.6万。
除了豪车阵营BBA外,其他厂商也纷纷做出调整。福特旗下包括野马、福克斯ST、福克斯RS、探险者和猛禽均囊括其中;沃尔沃降价的车型包括V40、V60、V90和XC90,,其中XC90的入门版由68.8万下调至63.68万,降低了5.12万。此外,日产途乐,Jeep大切诺基等车型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价。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进口车从报关到销售,需要征收关税、消费税、增值税三种主要税种。由于关税计算在前,对后面的两个税项计算有基数叠加作用,因此虽然关税税率降低10%,但理论上整体税价可降低15%左右,并且排量越高降幅越大。
减税效应逐级传导
自主车企短期承压长期利好
虽然目前宝马、奥迪、奔驰等车企的指导价下调有限,在40万元-50万元区间甚至只有1万元-2万元,但随着进口、平行进口、国产豪华、普通合资、自主品牌的逐级传导,将对国内车市的整个价格体系带来深远影响。
价格传导初期,合资车企的豪华国产车将率先成为冲击对象。记者注意到,目前奔驰GLC轿跑SUV的进口车型价格已降至46.38万元,与国产车型差价进一步抹平,结果就是消费者或弃购国产而直接上位进口车型。
此外,进口车型价格的普遍下探,也将进一步对普通合资15-30万元级市场形成压力,进而传导到自主车型上。有专家认为“调整周期或将到一年之内完成,这也是自主品牌可以大加利用的窗口期。”
“利润变薄和高端化发展受迫会使自主品牌市场进一步洗牌,短期内对各自主车企形成较大的压力,不排除散兵游勇似的中小车企被淘汰出局。”上述人士认为,但长远来看,将使国内车企增强内生动力,直面国际竞争,并进一步加大产品研发和质量建设。催生国内车企向国际巨头转化,促进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