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大沽口海事局就辖区天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建设项目码头工程(一期)通航水域岸线安全使用许可申请进行网上受理并顺利办结,该工程得以顺利进入施工通航安全保障方案评审阶段。
当前,疫情防控到了最吃劲的时候,企业复工复产给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压力。大沽口海事局密织战“疫”护航网,多举措强化安全管理,畅通海上运输渠道,关爱船员身心健康,在严格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做好企业复产复工服务。
优化服务 畅通海上运输
“非常感谢海事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我们会切实做好船舶疫情防控工作,确保船舶及人员安全!” 拿着刚到手的临时安全管理证书,津滨快航海运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立志表示万分感谢。
2月10日,大沽口海事局收到辖区津滨快航公司1艘新建船舶的临时审核发证申请。如果不能及时办理,将耽误船舶船期,给船公司带来巨大损失,大沽口海事局依照疫情防控期间海事监管要求,对该公司船舶临时审核发证实施了全流程网上办理方式。2月11日,执法人员在全面审查相关材料后给该轮直接签发临时安全管理证书,并将证书邮寄送达,当天该公司就收到了证书,企业难题顺利解决。
政务服务“不见面”,船舶证书“网上办”,安全管理“远程查”……疫情发生以来,为实现水运领域“交通不中断、客流不中断、货流不中断”的总体目标,大沽口海事局不断优化线上服务,在督促辖区航企船员落实疫情防控举措的同时,推出船员任解职业务临时远程办理,与船舶有关的活动或作业报告全部网上窗口办理,设身处地为航企船员解决因疫情而产生的种种不便与难题,最大限度减少船岸交叉感染几率。
同时,大沽口海事局还及时打通涉及疫情防控和生活、生产重点物资运输船舶“绿色通道”,保证物资运输。自疫情发生至3月6日,该局总计受理网上申报在港安全作业备案21项,油污染损害赔偿基金保函41份,进出口岸手续受理198项,船载危险货物进出港审批151项,政务“不见面”受理总计431项,及时保障粮油运输船舶进出港17艘,粮油运输17.2万吨,危化品运输76.7万吨,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间船舶运输重要物资安全快速高效。
提前谋划 确保水工工期
疫情阻击战攻坚期,海工作业生产和复产复工考验着海事部门精准施策的能力,为保障涉水工程安全生产“不掉链”,大沽口海事局提前谋划,“防控”与“服务”双线作战 ,一系列举措及时地解决了项目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确保了辖区重点水工项目按期顺利进行。
天津港高沙岭港区1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是天津市重点工程,突发的疫情给本就工期短任务重的工程出了一道大难题,打乱了该工程的施工计划和工程进度。
为保障工程施工进度,大沽口海事局加强预判,压实责任落实,在实施施工船舶进场提前防控、远程检查等强化防控举措的同时,还专门设立“直通专线”,当好24小时不打烊的“海上管家”。施工单位遇到船舶疫情防控和海事相关问题可24小时直接通过专线咨询、报告,便于以最快的速度协调解决问题。
目前高沙岭1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正按计划顺利进行,由于协调有序方法得当,疫情期间该项目施工量不但未影响,而且比平时高出约17%,疫情期间挖泥最高出方量达到7万方/天,平时最高出方量为6万方/天。
“特殊时刻,必须在疫情联防联控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服务。”大沽口海事局局长孙清表示,涉水工程船舶多、船员多,日常遇到的问题也不少,只有解决了施工单位的后顾之忧,船舶和船员才能顺利就位,中央和地方复产复工的工作部署也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以人为本 关注船员身心健康
疫情防控必须落实到位,安全生产也同样不能被忽视,大沽口海事局敏锐地感觉到此时船员心理健康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推出船舶船员证书的“延期办”“容缺办”、疫情期间船员任解职办理指南等新办法新举措的同时,重视特殊时期的船员心理健康。
“此次疫情恰逢春节且船舶长期不靠岸,船员归家心切,很可能出现因心理上的波动而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此时加强对船员心理健康的重视,对于安全生产来讲,是科学合理且非常有必要的。”大沽口海事局副局长王乃岁介绍,在执法人员对船舶进行远程监管中,他们发现为防控疫情传播,很多船舶已采取了暂停船员换班的措施,多名船员未能按时换班。
为防止可能出现的问题,防微杜渐,大沽口海事局不仅积极指导船公司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其加强对船员的人文关怀,还为施工单位和船舶提供心理咨询渠道,以供船员在心情烦躁、焦虑时能第一时间咨询,并完善应急保障机制,确保船员紧急离船的信息沟通和船员换班情况跟踪工作,尽最大努力做好辖区船员心理疏导工作。
贯彻上级工作部署,坚决发挥好国家治理体系基层“毛细血管”的作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监管两不误,此次疫情期间,大沽口海事局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坚持以人为本、换位思考,确保在这场无硝烟的全民战“疫”中,把海事职能运用至最优化,用实际行动捍卫水上交通安全。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