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郑渝高铁全线开通运营3周年之际
“高铁通了,漫漫回家路要成老黄历啦!”2022年6月20日,在郑州工作的万州游子尤杰在朋友圈的这条动态,道出了三峡库区人民的心声。
3年后,当他再次登上列车,3小时左右就能从郑州到达家乡重庆万州。改变他生活轨迹的,正是郑渝高铁——这条承载着千万人期盼的钢铁动脉,在全线开通运营3周年之际,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全线贯通后第一年,郑渝高铁重庆至巫山段月均发送旅客77万人次,2024年月均发送107.94万人次,3年累计客流量突破3500万人次。
时空距离大幅缩短,出行效率显著提升。“以前去重庆办事,天不亮就要出发,一路颠簸六七个小时,到家天都黑透了。现在早上在巫山吃碗包面,中午就能在重庆解放碑吃火锅谈生意,下午还来得及赶回来接娃放学!”巫山站内,常年奔波两地做生意的张伟语气里满是感慨。
“进省城就像赶公交一样方便。”这是郑渝高铁给沿线旅客带来的最直观改变。云阳、奉节、巫山这些曾经偏远的三峡库区小城,与武汉、郑州、成都等城市的时空距离被拉近。据统计,重庆至三峡库区区段日均客流稳定在8000人次左右,最高单日发送13.37万人次。
服务品质持续升级,旅客体验更美好。涪陵车务段在管内车站候车室配备手机充电宝,解决旅客出行手机电量不足的问题;在卫生间安装小厨宝,随时供应热水;优化进出站流线,实现“售服合一”,让旅客切身体会到购票、候车无缝衔接的便捷;推出“售服合一”“验检合一”服务,旅客凭身份证即可通过安检和人脸识别闸机进站乘车。此外,万州北站以党内优质品牌心连心服务台为引领,持续提升作业效率,为旅客提供行程规划、重点旅客帮扶、遗失物品找回等服务,让旅途更加安心、舒心。
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经济增长添新引擎。郑渝高铁全线开通运营后,串联起沿线旅游资源,为渝东北地区文旅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曾经“深藏闺中”的山水美景,借助高铁的“东风”,引来了大量游客。“中华诗城”奉节的旅游收入大幅增长,“神女之乡”巫山的峡江秘境成为热门打卡地……
奉节当地导游陈娟感慨地说:“现在每逢节假日,高铁几乎趟趟满员。”高铁成为推动库区旅游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今年1月至5月,奉节县旅游收入突破76.5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89%。文旅产业的繁荣,不仅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还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特色农产品出山,助力乡村振兴。高铁带来的不仅是如织的游客,也如同一把“金钥匙”为库区特色农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重庆市奉节县朱衣镇果农周兴军表示:“以前脐橙主要靠货车运输,现在高铁开通后,消费者能更快品尝到新鲜的脐橙,游客也能直接坐高铁来采摘,销量比以前翻了好几倍。”随着郑渝高铁的通车,奉节脐橙和巫山脆李成为热门伴手礼,不少游客也选择乘坐高铁前来体验采摘乐趣,果园成为新的旅游景点,果农的收入显著增加,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
投资热潮兴起,产业发展新机遇。郑渝高铁的开通,打通了三峡库区融入全国经济大循环的通道,吸引了京津冀等地的资本和项目加速向三峡腹地汇聚。3年来,库区新增外来投资企业数量近乎翻倍,吸引投资总额超过百亿元。一批智能制造、绿色食品加工等新项目在高铁站点周边布局,为库区产业升级注入了新动能,创造了大量就业和创业机会。高铁正成为推动库区经济腾飞的核心动力。
今年以来,成都局集团公司着力打造郑渝高铁“公交化、品牌化、多元化”客运产品,管内本线动车组开行数量已从一季度的18对增至21对,环比增长17%;为实现运输效能最大化,持续优化郑渝高铁管内停站,主要车站列车停靠频次增加39站次,并重点加密早晚高峰班次停站;在郑渝高铁重庆至巫山段推出30日通勤月票,为旅客出行带来更多选择;将郑渝高铁重庆市域内开行的动车组车次都冠以“S”字头,车次范围为“S5501—5599”,并按列车时刻表重排车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精准高效。
郑渝高铁开通运营3年来,宛如一条钢铁纽带,不仅改变了三峡库区的交通格局,更重塑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面貌。它让库区的特色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白帝城的诗意被更多人领略,让曾经因地理条件限制而发展受限的地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随着郑渝高铁的持续高质量运营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三峡库区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媒体责编:caizhuo)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