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靖高速公路西出口
在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在加快融入长三角的时代进程中,近几年来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交通运输局攻坚克难、统筹规划、精密组织、科学施工,先后完成了231省道、229省道等一批省道接线工程,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和高新区一批道路项目会战任务,谱写了全区交通建设与发展的新篇章。
国省干线,铺就发展快车道
盐都,江苏省盐城市的市辖区,也是涉农区,除小部分区域在城里,大部分辖区都在农村。位于苏北里下河平原腹地的盐都,周边与3个地级市的4个县市区相邻,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但由于境内湖荡众多、河网纵横,历史欠账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落后。
曾在盐都交通运输系统工作的邵洪波,一直关心盐都的交通运输发展。他介绍,进入21世纪后,国家加大了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一大批国省干线公路开始建设,2003年又迎来第一轮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盐都交通建设却未能有大的起色,耽误了一段黄金机遇期。
要把失去的机会补回来,拖慢了的速度提起来!2012年走马上任的盐都区交通运输局局长顾勇,肩上的担子显然沉重许多。那时“十二五”已过开局之年,盐都境内连一条高等级国省干线公路也没有,横贯全区的盐金线还是多年前建成的一条老二级公路,如果拖一拖,还要再等上4年。盐都交通等不起,盐都人民也等不起!
怎么办?盐都区交通运输局新组建的党政班子从盐都区情实际出发,决定紧紧抓住国省干线公路规划建设这个牛鼻子,打通盐都内通外联的大动脉。
立言立行!盐都区交通运输局迅速派人从南京请来了省交科院和东南大学的专家学者,重新进行规划编制,拉出了“三纵三横”的骨架方案。125、229、231、331、410省道等交通干道的规划方案,充分考虑了沿线的人口、集镇和经济节点的发展,把镇、街道、工业园区和旅游景点有机串联起来。
光有规划不行,还必须纳入省里的项目计划盘子,才能有配套资金支持。盐都区交通运输局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由分管副局长带队,在省交通运输厅附近的快捷酒店扎下根来。他们每天跑省交通运输厅有关处室,阐述规划调整的意义和紧迫性,请求将盐都的项目规划调整进盘子。那一年,分管副局长和组员每个月待在南京22天,盐都交通顺利搭上了“十二五”规划的“加班车”。
2012年,是盐都交通人引以为豪的成功年,也是盐都交通大发展元年。他们一口气跑成了125省道、331省道、410省道。
项目计划被省里立项,接下来就是勘察、设计、招标、建设。不过几年,125、229、231、331、410几条一级公路,加上老盐金线,“三纵三横”的大通道就从纸上的蓝图变为现实,盐都交通就此扬眉吐气,一举甩掉了落后的帽子。
这平地而起的通衢广陌,宛若一根根柔美的绸带,在一千多平方公里的盐都大地上恣意飘舞,画出了一道道美丽的线条。著名青年书法家曹万峰来盐都采风后感慨万千,挥毫写下了“长袖善舞不见君,大道空留马行处”的诗句,以此礼赞奉献无言、马不停蹄的盐都交通人。
6月13日,笔者来到了位于盐都西部的国家4A级大纵湖风景区。宽畅平坦的双新大道(125省道)横卧在西区腹地,将大纵湖与盐城市区紧密连接起来。盐都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业先介绍说,原本从市里开车去景区要1个多小时,坐班车近2小时,现在时间缩短了一半。南北向的231省道和东西向的331省道建成后,景区原来仅有一个方向入口的劣势不复存在,上海、苏南、苏中、苏北、鲁南、皖北等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盐都的旅游经济风生水起。
在盐城市委工作的刘申庆,老家在盐都农村。他说,因为高标准的双新大道的建成,台湾农民创业园得以在盐都西区顺利落户,吸引了一批台湾同胞前来创业。
这些都是盐都交通大步追赶的鲜活缩影。
据统计,2012年以来,盐都先后建设了全长31.52公里的331省道盐都段工程,这是盐都西部镇区融入大市区、也是大市区挺进盐都西乡的一条交通干道;建成了全长32公里的双新大道(125省道)一级公路,市区至大纵湖景区实现半小时通达;建设了当年有“盐城市区第一桥”之称的青年路高架桥,总长1.8公里;建成了主跨达100米的双新北路跨蟒蛇河大桥;建成了域内等级航道盐邵线、盐宝线51公里航道驳岸,助推水资源环境进一步向好;建成和正在建设盐城高新区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助力国家级高新区成功创建;建成了231省道盐都段,打通了盐都西部镇区南下北上的出口;完成了229省道改扩建、410省道、振兴路跨蟒蛇河大桥、高新区纬五路跨冈沟河大桥、盐渎路跨宁靖盐高速公路大桥等一大批重点工程。
目前,盐都全境公路里程达1852公里,公路密度183公里/百平方公里,居盐城市前列。“十二五”期间,盐都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2011年投资仅4.5亿元,2012年达10亿元,2013年超16亿元,2014年增至18亿元,2015年实现投入12.5亿元,累计达61亿元。“十三五”期间,盐都还将投入资金100亿元,全面改善和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环境。
策应国省干线建设,盐都区交通运输局还规划建设了一批配套硬件工程,将骨干公路效应进一步发挥和放大。目前盐龙公交枢纽,大纵湖红星、楼主莘野客运站主体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盐都旅游经济区汽车客运站工程可研报告已通过省交通运输厅专家评审。盐城汽车客运西站也已进入内装修,预计年内启用。大交通正打通各种资源要素整合渠道,引领盐都经济驶上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农村公路,编织快速致富网
没有农村公路,就没有农民的出路。2012年年底,盐都区交通运输局先行一步,主动作为,在苏北县区级层面率先拿出了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的方案,计划通过几年的努力,建设更高标准的乡村公路,密植盐都交通的毛细血管,实现更高层次的“村村通”目标。
2013年,盐都区交通运输局开展提档升级试点工作,共投入5000多万元,对11条54公里的县乡道路、16座桥梁进行了升级改造。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镇村公路发展规划,又投入6.7亿元对428公里县乡道路、421座桥梁进行升级改造。
2016年,江苏省和盐城市先后出台了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三年行动计划,而此时的盐都正干得热火朝天。他们决定用2年时间完成3年行动计划,再投资6.62亿元,完成493公里县乡道路、435座桥梁的升级改造。
据统计,盐都目前已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708公里,占计划的65%,新改建桥梁766座,占计划的84%。省交通运输厅下达的16.7公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计划项目,100%完工。全区所有建制村都已通达双车道四级及以上等级公路,覆盖率达100%。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点的等级公路通达率100%,路网密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灰土路没了,坑洼路没了,断头路没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条条六七米宽的水泥乡村路和黑色化县道。
在楼王镇果林村,村民们正往家门口的几辆货车上搬运今年刚打下的粮食。来自20公里外的北蒋镇远景村粮食经纪人蒋选祥,在给农户结算售粮款。老蒋亲眼见证了乡村公路的变化,最初他是开着机动帆船下去收粮食;后来修了砖渣路、石子路、水泥路,他买了机动三轮车收粮;现在通了6米宽的大路,穿村入户,他又买了货车。老蒋算了一笔账,过去路窄又不平,车子跑不开,一天只能收几车粮,挣个300来块钱就不错了,现在跑车效率提高了,一天下来少说也能挣1500块。
农村公路建好了,为农村诞生新业态提供了沃土。盐都区现有9个农村物流示范点,畅通了全区农副产品的外销渠道,尚庄番茄、龙冈梨果、大纵湖水产等特色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眼下在盐都区,所有建制村都开了淘宝店,建起了农家乐,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大学生施炜回乡创业,2016年10月在张庄街道仓头村创办了农村淘宝店,到目前运行10个月,已实现销售1200多万元。去年“双11”当天,他的淘宝店创下了26万元的销售额,区领导勉励他再接再厉,将更多的地方特色产品推向网络平台。
管护创新,提升路域大环境
2016年11月底,省交通运输厅组织了对盐都创建工作的检查考核,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盐都一跃成为全省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区),在盐城市9个县级行政区中独领风骚。
2016年,盐都区交通运输局扎实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年”活动,按照“分级养护,建养并重、有路必养、有路必管、专群结合、确保长效”的原则,切实推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盐都区在区、镇两级成立了养护机构,县道管养由区公路站下属的苏星交通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乡村道管养由镇、区和街道负总责,区公路站统筹行业管理。区镇两级还建立了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农村公路管养资金保障机制,为管好、护好农村公路打下了物质基础。
借助开展“四好农村路”创建活动,盐都区交通运输局适时加大管养机构规范化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全区已创建省级示范镇2个、达标镇3个。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网格基本达到“机构精干、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监管有力”的新体制要求。
盐都区交通运输局还结合综合交通执法改革,构建了县道由区路政大队、乡村道由乡镇综合交管所实施分级管理的新模式,实现了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全覆盖。在加大国省道超限运输查处力度的同时,对重要的县乡道也开展了超限运输整治。现在,重载车辆绕行农村公路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近年来,盐都区建立了农村公路群管协管网络,设立交通安全劝导站,经常性开展公路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了路域环境。
盐都区交通运输局还督导各镇、区、街道,与养护人员签订养护责任合同,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坚持定线、定段、定人、定标准,每名养护人员配发必备的养护工具,保证了农村公路路面整洁、道路畅通、边坡顺直、桥(涵)排水畅通。
管养并重,措施得力,有效促进了公路管养水平的提升,盐都区县道列养公路好路率达99%,乡村道好路率达80%以上。如今在全区1400多公里的养护路段上,每天都能见到身着橘黄色工装的养路工,在从事着各种养护工作,构成了乡间一幅流动的风景。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