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细则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要求强化责任追究,对重要信息不发布、重大政策不解读、热点回应不及时、信息发布不准确、政府网站内容更新不及时等,要严肃批评、公开通报;对弄虚作假、隐瞒实情、欺骗公众,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要依纪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7月27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我们都知道,政府部门在回应各类社会关切的议题之时,需要严守准确、严谨等关键词,才能最大程度地消除公众的疑惑,保持各级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自媒体、新媒体层出不穷,这样的客观现实也就对相关党员干部的舆情回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飞速发展,绝大多数网友都肩负起了信息接收者和信息传播者的双重角色。对于老百姓关注的各类社会议题,相关党员干部在回应的过程中,务必要念好“快”字诀,在保证信息准确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第一时间发布官方声明。
在当下,相关部门对于各类自媒体平台的监管并未尽善尽美,各类网络谣言也没有得到全面清除。在这样的实际情况面前,要进一步降低网络谣言的传播机会,党员干部们就务必抢先一步,用直接、快速的回应挖掉网络谣言的“传播土壤”,避免不实信息在经过评论、转发之后滋生社会疑虑。
笔者认为,在念好“快”字诀之后,舆情回应还应该以“准”字当头。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受部分党员干部“怕出错”“怕担责”的思想影响,舆情回应往往“别有用心”地避开了“热点”,“巧妙”地转移了公众的注意力。这样的做法是十分不可取的,相关部门只有直击舆情的“痛点”,直面舆情的“要点”,才能真正消除社会公众的担心与忧虑,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人民群众的质疑像雪球般越滚越大。
所以说,在面对社会舆情之时,党员干部们切不可怀有“能捂就捂”的负面思想。只有主动拥抱公众,主动回应问题,干群之间相互信赖的大桥才会越来越坚固。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